七七事变71周年纪念:卢沟桥边访台军将领

http://www.sina.com.cn 2008年07月11日14:10 青年参考

  ::本报记者张超

  

  2008年7月7日,是“七七事变”71周年纪念日,也是卢沟桥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”免费开放的日子。 早上7时记者来到这里时,卢沟桥已显得有些繁忙了,当地居民或提着菜篮,或带着孩子来来往往。一些退休的老者,晨练后 抚着桥上的栏杆,凝视着刚刚蓄水的桥下不大的一池碧绿。步鞋、皮鞋还有自行车轮胎,在这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桥上,留下 了新的印记。记者在纪念馆门前看到,已有不少前来参观的民众。

  

  抗战老战士捐赠文物

  今天这里有一个特殊的活动:抗战老战士吴其轺捐赠文物仪式。现已91岁高龄的吴其轺是抗战时中国空军的飞行员 ,后被编入中美混合飞行联队,成为著名的“飞虎队”队员,参加过88次对日空战,多次获得各种奖章。此次捐赠的20余 件抗战文物,包括当时的飞行员专用皮箱、被套、军裤、盟军总部颁发的十字勋章、日军战机座椅等。座椅是当年吴其轺臀部 中弹负伤后,“飞虎队”司令陈纳德将军特批从缴获的日机上拆下来,送给他使用的。因吴其轺年事已高,此次捐赠由其次子 吴缘代表父亲出席。北京市委有关部门领导现场向捐赠者颁发了捐赠证书。

  其间,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北京市委员会向纪念馆敬献了花圈,包括赵登禹将军之女赵学芬、佟麟阁将军之子佟兵 在内的民革成员,一起向在“七七事变”中牺牲的中国将士默哀。

  

  巧遇台湾退役将领参访团

  在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时,记者遇到了从台湾来的一些客人——台湾新同盟会退役将领抗日战争史迹参访团。这个参 访团团长,正是新同盟会副会长、原台军总政战部副主任兼执行长的陈兴国中将。纪念馆派专人为这些来自台湾的退役将领讲 解展品。记者注意到,这些退役将领比一般参观者更认真,特别是在描述国共合作和正面战场抗战的展厅里,这些海峡对岸的 将军们不时低声交换意见。

  在参访团结束参观后,在贵宾休息室,记者参加了他们与纪念馆组织的座谈。

  在座谈中,这些台湾来的将军普遍对展览感觉不错。有参访团成员说,纪念馆增加了对正面战场抗战文物的收集。参 访团成员、原台军装甲兵训练中心指挥官李彦平少将,建议纪念馆与台湾有关纪念馆加强合作,以把更多展品展现在参观者面 前。抗战纪念馆负责人也真诚地表示,目前收集有关文物在渠道上存在困难。李彦平少将建议,可以尝试通过国共两党交流平 台寻求帮助。“台湾国民党党史馆和国军历史文物馆,都有大量文物。”李彦平少将说。

  座谈会后,《青年参考》报记者独家采访了参访团团长、原台军总政战部副主任兼执行长的陈兴国中将。陈兴国中将 向记者介绍了台湾纪念抗战的情况。陈兴国将军说,在2000年以前,台湾经常举办抗战历史教育和纪念活动,但陈水扁上 台后,对于抗战纪念活动逐渐转入低潮。不过,陈兴国将军透露,今年是武汉会战70周年,9月18日,台湾将举办纪念武 汉会战的活动,还将邀请大陆专家学者出席,而10月在武汉,大陆方面也将进行相应的活动。

  对于选择在7月7日带团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,陈将军说,“抗日战争中,炎黄子孙同仇敌忾,全民奋起反抗日本人 侵略。抗战胜利是全体炎黄子孙、全体中国人的胜利,应该更好地纪念它。”

  针对日本议员最近视察钓鱼岛,陈兴国将军指出,日本人更多的是一种“做秀”,钓鱼岛是中国人的。中华民族必须 团结起来推翻日本人关于钓鱼岛的说法。在钓鱼岛问题上,台湾有动作,大陆也在国际场合宣称主权,不能让日本人得逞。陈 兴国将军告诉记者,马英九先生在哈佛大学的国际法博士论文中,就曾表明过自己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坚定立场。

  陈兴国祖籍湖北黄梅县,1942年生人,1947年到台湾。2002年,以中将衔从军中退役。2005年获准 回大陆访问,他在自己的《心系中华情归故里》一书中写道,“2005年10月8日第一次回到大陆,当飞机在上海着陆的 刹那,内心的兴奋、激动,实非笔墨所能形容。”不过陈兴国将军的大陆之旅一发不可收拾,算上本次回大陆访问,在两年多 时间里,他已回大陆16次之多。用陈将军自己的话说,“江山万里,乡土情深,即难舍,又难分。”

  

  见证过历史的八旬老人

  这天早上记者来到这里时,发现一位穿着千层底布鞋的老者,正在树下注视往来的人们。也许他曾见证过那段历史? 记者凑上去与老人攀谈了起来。老人世代在这宛平城居住,年届八旬,果然见证过那段历史,当时他刚刚上初小(注:解放前 小学教育阶段分为初小和高小)。

  老人伸手指了指西北方向,“那会儿我家就在大铁桥(中日军队激烈争夺的铁路桥)那边,房子到桥边不足一里地。 炮弹把我家房顶都掀了。我那时才几岁,也不怎么知道害怕。日本人夺走铁路桥后,当时的二十九军战士,就从我家那边往桥 头冲。我记得,有的人拿着手枪和大刀就冲过去了……”

  “当时日本人在丰台那边,这样围着咱们。”老人用双臂画了一个扇面,“听说他们的炮兵阵地就在西道口,离城就 二里多地,城墙上都是炮弹坑,不过当时日本人没什么大炮,都是小钢炮……”

  “不知道今天能不能碰到那些二十九军的老兵?”记者说。“我都80岁了,他们还不得90多岁快100岁了?还 在不在都没准喽。”老人边说边站起身,蹒跚着朝宛平城门走去。


发表评论 _COUNT_条
Powered By Google
不支持Flash
·城市对话改革30年 ·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·诚招合作伙伴 ·企业邮箱畅通无阻